今天这篇也可以用类似的标题,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可惜没票房啊。
王子文和尹昉主演的新片的《温柔壳》上映五天了,票房不到 900 万。目前看来,过千万问题不大,对于一部国产小成本文艺片来说,其实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了。
但看到同为爱情片的《这么多年》拿下了近三亿票房,《请别相信她》的票房也突破了 5000 万大关,连《可不可以不要离开我》的票房都有 2000 万之多,我还是觉得《温柔壳》配得上更好的票房成绩。毕竟,豆瓣评分 7.6 的国产院线片,并不常见。
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聚焦的题材,很少有人去拍,既然有人拍了,完成度还不错,就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温柔壳》所讲的故事可概括为七个字,边缘人群的爱情。
什么是边缘人群?被社会忽视或极少关注的人群。说白了," 边缘 " 是区别于 " 主流 " 的,他们遇到的问题,很多情况下主流人群并不能感同身受,于是会造成很多新的问题,所以他们会主动或被动地在主流社会中 " 边缘化 "。《温柔壳》里的边缘人群,是精神疾病患者。
王子文饰演的女主角觉晓,患有重度抑郁症,已经有自杀行为出现;尹昉饰演的男主角戴春服用的药物是卡马西平,应该是患有严重的躁郁症。
和精神疾病尤其是抑郁症相关的电影,国外有很多,日本有堺雅人主演的《丈夫得了抑郁症》,美国有阿德里安 · 布洛迪主演的《超脱》,丹麦著名导演拉斯 · 冯 · 提尔也拍过一部《忧郁症》,在戛纳拿过大奖。但国产片对于类似题材,拍得太少。拍得少,原因很简单,一是不好拍,二是不赚钱,但这不意味着拍这样的故事没有意义。
有人愿意拍这个题材,本就已经值得肯定。更何况,导演王沐作为新人导演,拍片并不功利,他没有去消费这样的题材,消费这样的人群,他只是温柔而平静地讲述了一个有些残酷但又足够浪漫的故事而已。
平视,不带任何猎奇视角的平视,是这部电影的优点之一。
我们能看到的是,在导演的镜头下,不管是觉晓还是戴春还是影片中出现的其他精神病患者,他们都只是病人,而非怪人。边缘人群为什么会被边缘化?说白了是因为主流人群认为他们和自己不一样。很多人对待精神疾病和其他疾病有不同的态度,他们认为精神疾病无药可救,得了之后就不再是 " 正常人 " 了,就成了 " 异类 ",成了所谓的 " 疯子 "。
《温柔壳》好就好在让我们看到了精神病患者 " 人 " 的一面。他们也是正常人,只不过是精神上得了病的正常人,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他们面临的问题或许要更会特殊一些,但也不是没有解决的途径。
展现 " 人 " 的一面,最好的方式莫过于爱情。
导演对觉晓和戴春这两个人之间爱情的处理,非常唯美,也非常细腻。我很喜欢戴春在天台上偷吃觉晓苹果的那场戏,戴春身上阳光而又单纯的大男孩气质和觉晓身上的疲惫与脆弱形成了鲜明对比,而通过苹果这个带有几分荷尔蒙暗示的道具,也让两人之间迅速形成了张力。要拍出令人信服的爱情,得编剧会写,也得导演会拍,但最重要的是演员的颜值和气质得相衬。《温柔壳》选角做得极好。
王子文虽然乍一看挺少女的,但她身上有成熟知性的气质,眉宇间也能释放出强烈的脆弱感,而尹昉则是国内最有少年感的男演员之一,纯净得发光,像是山间清泉成了精。这两个人搭在一起,很适配。
这里也要多夸几句二位主演。王子文在《温柔壳》里贡献出了自己的生涯最佳表演。她无疑是很有潜质的演员,只演曲筱绡那种角色,太单一化了,很浪费她的天赋,要感谢《三体》和《温柔壳》这样的作品,给了她展示自己的平台。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得到古灵精怪,也看得到成熟知性,看得到青春感,也看得到破碎感。换句话说,她长了一张可塑性极强的电影脸,而这样的脸,越来越少了。
尹昉更是惊艳,他是那种会吓到你的好演员,极具性张力的颜值和气质已经是难得可贵了,他的表演更是兼具爆发力和分寸感,总能在关键时刻让观众动情,这样的演员,配得上更好的资源。觉晓和戴春之间爱情的关键词,是 " 保护 "。影片片名叫 " 温柔壳 ",我们可解释为 " 一层温暖却脆弱的保护壳 ",这个保护壳,是双方给予各自的。对于觉晓来说,戴春的出现像是一道光,是她生命中唯一的火焰。而对于戴春来说,觉晓让他得到了治愈,也得到了救赎。
影片中有一个关键情节,戴春给觉晓买了块表,这块表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觉晓之前自杀割腕,有伤疤,导致她夏天也只愿意穿长袖,戴春察觉到了这个细节,于是给觉晓买了表遮盖伤痕。
这样的爱情,不是抱团取暖,而是知心真爱,你知道我需要什么,我知道你需要什么,我们都有病,但我们互相成全。看到戴春拿出那块表戴在觉晓手上的时候,我感受到的不只是两人之间的爱意,更是导演王沐的善意,他知道两人用爱打造的这个 " 温柔壳 " 是无比脆弱的,但他还是愿意让我们相信,有这个壳子,就比没有好,再脆弱的保护壳,也有强大的一面。
但导演同时也没有忽略影片的现实性。
突出影片真实感的,是两个重要配角。一个是咏梅饰演的觉晓小姨,一个是白客饰演的戴春弟弟戴河。
这两个角色的塑造都是真实而立体的。
小姨和觉晓有一场戏份很重的对话,对话里说明了觉晓抑郁症的成因以及她这些年来的经历,我们能猜想到小姨为了觉晓付出过多少,她一定也被觉晓的病折磨得够呛,而她展现出的状态,一定有很多抑郁症患者的家属会感同身受。她选择把觉晓母亲留下的房子卖掉给自己的儿子付首付,有些自私,但也使得这个角色的复杂性被构建了出来。
戴河也是一样,这一定是个会被诟病的角色,在患有精神疾病的父亲和哥哥面前,戴河最终选择了逃避,但他的选择也是真实的,作为家庭中唯一没有精神疾病的人,这些年来他遭遇过什么只有自己知道,逃避可耻,但对于他来说,无疑是有用的。加入了这两个角色,《温柔壳》这个故事才不再是空中楼阁,变得有了现实依托。但这也说到了影片的缺点,或许是因为导演的视角太过温柔太过善意,这个故事也就显得太过提纯了。
虽然小姨和弟弟这两个角色已经给了整部电影一些具有现实感的底色,但显然还是不够的。整部电影最大的槽点,在我看来,是两次 " 机械降神 "。
救赎两个人的关键,是新生儿的出现,这是第一次 " 机械降神 "。" 新生 " 这一设计,虽然老套,但算是有效,用这个桥段推进两人感情的发展,非常自然。但我们如果深究,问题就出现了,两个曾被原生家庭深深伤害的人,为什么从未想到孩子将会面临的处境呢?其实,导演如果拍了怀孕之后再对两人面对怀孕这一事实所产生的焦虑与不安进行细致刻画,这个故事就会变得完成度更高了。
与第一次 " 机械降神 " 相伴的槽点,还有女主角觉晓的病情。严重到要自杀的重度抑郁症,在遇到多次刺激之后竟然从未复发,这也并不合理。第二次 " 机械降神 ",则降低了剧本的写作难度,即戴春父亲戴国平的自杀。戴国平这个曾给戴春带来过严重伤害并已经因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角色,是影片中戴春和觉晓幸福生活的最大阻碍,当戴河选择逃避,照顾戴国平,就成了摆在戴春和觉晓面前的难题,而他们显然是自顾不暇的。解决这一问题,导演选择了让戴国平自杀,这个处理显得较为草率了,说好听点,导演还是太过善意了。
现实中如果有戴春和觉晓这样的恋人,要面对的真相显然会残酷得更多,他们要想获得幸福生活,要比影片中更加艰难。比方说,那场戴春和觉晓的床戏,如果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其他精神病患者的身上,很可能就真的是 " 强奸 " 或被误解成一场 " 强奸 " 了,在没有提纯过的社会环境下,边缘人群的故事,往往会有更残酷的细节。
更残酷的影片,可能就是《绿洲》了。但年轻导演毕竟是年轻导演,要成为像李沧东那样更厉害的导演,还有太长的路要走了。
无论如何,在院线能看到《温柔壳》这样的电影,我已经非常惊喜了,国产片需要多元化,多元题材,多元视角,电影,理应多元。
END
上一篇 : 甘州区甘浚镇:以练为战,防范未“燃”
下一篇 : 最后一页